这个故事经不起推敲:一个在纳粹时期用非正常手段发了横财的商人,在战后漂白成为赫赫有名的银行家和慈善家,却保留了自己的罪行档案,而且存放在自己的银行保险箱以供他人盗取和揭发——这明显有悖常理嘛。另外,再说说片中代表正义的劫匪,他们的行为也让人匪夷所思:揭露银行家的战争罪行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盗窃档案并公诸于众,当然这就浪费了片中警匪对峙的精彩场面了,不过,编剧可以按这个思路做成类似《猫鼠游戏》的斗智片;再比如用高智商的手段迫使银行家自供其罪,这就更符合悬疑片的特征了;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巧合、误会来逐步实现目的,最后做成一部《两杆大烟枪》似的结构大片……很多选择当中,编剧剑走偏锋,设计了这样一个以勇衬智最终皆大欢喜的结构。结构本身没有大问题,不过影片的具体表现太逊了。我理解编剧想用银行门口整装待发的大批警察来衬托主角丹泽尔·华盛顿与正义劫匪的斗智过程,甚至不惜牺牲影片的节奏(不断插入倒叙),先抑后扬,逐步烘托整个故事的完美结局。结果呢?我们来看看结局吧。
这部影片的结局我相信所有观众在中途就已经知道了(哦,这真是悬疑片的噩梦),但这还不算什么,最要命的是劫匪全身而退、银行家罪有应得、主角成功升职并意外收获求婚钻戒……这样的结局,也太正确、太皆大欢喜了吧。电影不应该是这种玩法。特别对于一部悬疑片来说,不能超越观众期望值,只能算是失败。说实话,在我已经清楚结局的时候,我不死心,我期待片尾不要1+1=2这么正确,没想到啊没想到,编剧和导演合谋,一点意外都不给我留下,黯然神伤。
最后说说人物结构。丹泽尔·华盛饰演的谈判专家整个变成一个陪衬,只能跟着正义劫匪兜圈子、耗时间,仅有的一点智慧(或者说小聪明)还来源于道听途说;偶尔的一点勇气(试图掀开劫匪面罩)却来得莫名其妙。整体表现是这个角色非常弱。那么,设计和执行了整个劫案的劫匪强吗?NO!这伙至始至终代表着正义的劫匪面目模糊,个性全无,仅有的一点闪光也是为了强化其正义化身(比如说教小朋友不要玩暴力游戏),说极端点,这伙劫匪完全可以用机器人代替,不需要真人演出。最后,朱迪扮演的那位超级强人角色更滑稽,她实际上就好像电影的一句画外音而已,可能是编剧没法找到适合的方式揭露银行家罪行,只好无奈添加出来的外星人,可惜了这位在《沉默的羔羊》中不俗的女星,正如古训所言:“没有好演员,只有好导演”。
整体看这部电影,是典型的大美国式工业流水线产品。我如此不喜欢,以至于要通过一篇絮絮叨叨的评论来说出这种厌恶,不知道是电影不幸还是观众不幸。
作者:蓝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