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历史影像
< /FONT>
1940年5月,纳粹德国实施“黄色方案”,以装甲部队为主力突破法国北部的阿登森林,迅速包抄盟军。英国、法国及比利时军队被德军围困于法国北部港口城市敦刻尔克附近,形成约40万人的包围圈,退路濒临断绝,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此时,盟军唯一的生机是从敦刻尔克港口横渡英吉利海峡撤往英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下令启动“发电机计划”,除皇家海军驱逐舰外,还征召民用船只(如渔船、游艇、拖船等)组成“小船舰队”,前往敦刻尔克协助运输。

盟军在海滩和港口搭建临时码头,以残部死守防线,抵御德军空袭和地面进攻。英国皇家空军与德军空军展开激烈空战,掩护撤退;法军殿后部队坚持抵抗,为大部队争取时间。
敦刻尔克海滩挤满等待撤离的士兵,德军轰炸导致港口设施损毁,撤退初期效率低下。但在“小船舰队”加入后,撤退速度提升。至6月4日德军占领敦刻尔克时,盟军共撤出约33.8万人(其中英军约21.5万,法军约9万,比利时军约3.3万),但大量武器装备(如坦克、火炮、车辆)被遗弃。

撤退虽以盟军溃败告终,却保留了有生力量,为后续战争积蓄了兵员。丘吉尔在议会演讲中称其为“奇迹般的撤退”,鼓舞了英国的抗德士气。
法国因敦刻尔克撤退加速沦陷(6月22日投降),但撤退行动彰显了盟军在绝境中的协作能力,成为二战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后世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如诺兰2017年电影《敦刻尔克》)更让这一事件广为人知。
敦刻尔克撤退不仅是军事上的一次紧急突围,更成为象征“绝地求生”的精神符号,深刻影响了二战的战局走向。
纪录片《敦刻尔克大撤退 Dunkirk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