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藏友交流 |
影片类型
首 页 精彩影评 影史 栏目
抗战时期实力不如日军的中国海军,如何用水雷抗日

一、实力悬殊的中日海军

甲午战败之后,中日海军差距日渐悬殊。到了七七事变时,日本海军有大小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有4艘航空母舰,2艘水上飞机母舰,9艘战列舰,12艘重型巡洋舰,21艘轻巡洋舰,102艘驱逐舰。

而中国海军总吨位只有5.76万吨,最大的一条巡洋舰海圻舰吨位4300吨,还是1896年时清政府购买的老古董。日本的一艘长门级战列舰就排水量有3.9万吨,是海圻舰的80倍,是中国海军总吨位的80%以上。

上图_ 海圻号巡洋舰是清朝政府于1896年从英国购买的防护巡洋舰

二、中国海军的御敌方针

面对相差悬殊的实力,中国海军根本无力和日本海军在海面交战,所以在1937年初制定《国防军事建设计划草案·海军》中,中国海军放弃了与日本海军争夺制海权的方案,提出“应避免与敌海军在沿海各地决战,保持我之实力,全力集中长江,协同陆空军之作战”的方针。

至于如何协同,计划指出“处今日情况,欲使敌舰不致深入腹地,随意登陆,除以陆军防御,空军轰炸外,殊有赖于水中防御,水中防御物计有水雷、强缆、浮筏、链锁、防网、沉船等”。也就是说,海军的抗日方针已经明确,就是通过阻塞江河航道的方法,阻碍日军沿着水路深入内陆。

1937年3月国民政府总参谋长程潜制定的《民国二十六年作战计划》中将草案的举措进一步进行了细化。“海军于开战初期,以全部迅速集中于长江、协同陆空军及要塞扫荡扑灭敌在我长江之舰队,尔后封锁长江各要口,并杭州湾、胶州湾、温州湾、阻止敌之登陆”。

抗战爆发后,海军的作战基本就是按上述计划施行的。

上图_ 1937年淞沪会战,长江口上的日本海军驱逐舰

三、沉船塞舰,舰艇损失殆尽

1937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日本军舰在长江口游弋,企图从长江顺流而上攻占上海南京。对此,海军决定按计划在长江航路咽喉要地江阴沉船进行阻塞封锁。8月11日,蒋介石亲自下达沉船命令。当天,海军将8艘舰艇、23艘商船和没收的8艘日本趸船全部凿沉,以阻塞水道。之后又将海圻舰等4艘巡洋舰沉于附近,形成第二道封锁线。累计沉军舰民船共43艘,吨位6.4万吨。另外由海军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率领“平海”等舰,依托封锁线进行防御。

8月22日,日军为了打通江阴水道进行了猛烈进攻。中国海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第一舰队打光了,第二舰队前来支援。最终还是寡不敌众,不得不于12月1日撤离。

中国军队虽然败走,但留下的江底沉船却给日军带来巨大的麻烦,直到1938年3月份,日本人才把江阴水道疏通。

沉船阻塞战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海军侵华的步伐,让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图谋破灭。可这也使中国海军损失殆尽,海圻、海容、海琛等老舰自沉以塞港,宁海、平海、宁端等较新的舰被敌军击沉。中国基本上失去了水面作战力量。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之后,只剩下14艘共计8600吨的浅水船艇,而且以国民政府孱弱的工业基础,也无力建造新的舰船。

上图_ 水雷战示意图

四、“低成本、高收益”的水雷

能沉的船都沉完了,能打的都打光了。但抗战还要持久进行,海军又该如何防御日寇进攻呢?方法就是水雷战。

水雷是一种造价低廉的水战武器,不需要复杂的动力设备、控制系统,使用操作起来简单便捷。但是水雷的清除成本极高,零零散散的水雷,或沉底、或悬浮分布在大江大洋中,要将其排查干净,是一件无比费时费力的事,一般来说,清除水雷的成本是敷设水雷的10倍以上。

而且水雷装药量多,杀伤力极大,能够重伤甚至炸沉大型舰艇。1955年,一颗纳粹德国遗留的二战水雷,就在塞瓦斯托波尔港炸沉了苏联2.9万吨的战列舰新罗西斯克号。综上,水雷是不对称战争中弱势一方的克敌制胜法宝,十分适合抗战中的中国海军。

上图_ 战列舰 新罗西斯克号

五、造雷布雷,大展神威

为了开展水雷战,中国海军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水雷工厂,研发生产各型水雷。

1936年,上海海军军械处开始研制水雷,并于1937年9月在上海南市祠庙中造出了第一批水雷。后来随战事迁移到武汉、长沙、岳阳、常德。1939年,在湖南辰溪成立海军水雷接卸制造所,并以此为水雷生产基地,大量生产水雷,所造水雷共有12种,分为定雷和漂雷两种类型。

上图_ 中国布雷大队所配备的水雷

定雷即固定不动的水雷,按引爆方式分为触发型和视发型。

触发型的水雷,将雷身固定悬浮在水中一定深度,不用人工操作,敌舰驶近触碰即可爆炸。中国海军抗战时研制的定雷按大小装药量有海甲到海戊五种型号。

按照设计,定雷上装设有自动升降仪,可以根据潮水的涨落调节自身位置,使之保持在固定的水深。但是由于经费限制,实际制造出的水雷很多都没有配置自动升降仪,使得其在涨潮时沉于水底,不能使吃水较浅的敌舰触发引爆 ,或涨潮时浮出水面,被敌军发现清除,从而影响了水雷在战场上的威力发挥。

上图_ 触发式漂雷

对此,海军又研制出了视发雷。视发雷直接沉入水底。等到敌舰靠近水雷时,由人工遥控引爆。显然这种雷需要在附近配置观察哨监视,如果哨所被敌人端掉或者撤离,则这种水雷也失去威力。

又有漂雷,此雷雷身大部分隐于水下,露出的一部分用水草等物加以伪装。然后利用江河水势,顺流而下。此雷结构最为简单,造价最为便宜,敌人排除又比较困难,夜间突袭,往往让敌人防不胜防,可以收到奇效。但缺点是具有时间性,不能做长期封锁之用。

这三种水雷各有优缺点,所以要取长补短,配合使用才能将成效最大化。

上图_ 二战中国海军布雷队

其次,组建水雷部队,专门进行作战。

武汉会战后,海军专门组建了水雷作战部队。1939年初,组建长江中游布雷队,下属7个分队,另设游动漂雷队、湘鄂区挺近布雷队、浔鄂区挺近布雷队。1941年9月,由于水雷战战果卓著,水雷部队进行了扩充,在长江流域设置了4个布雷总队,分别部署在长沙、上饶、湖北藕池口和重庆,各总队下配属7个大队,大队下又设分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作战体系。此外,在闽浙粤桂地区也成立了水雷部队,执行布雷任务。

海军布雷队一直坚持抗到1945年。此时,抗战即将获取胜利,为了策应部队反攻,海军各布雷队改编成扫雷队,清除水雷、疏通航道。到日本投降后,扫雷工作基本完成,长江和各大水道的航运也基本恢复。

上图_ 抗战时期中国海军布雷队员合影

六、战功卓著,彪炳千秋

水雷战用自身极小的消耗给了日军极大的伤亡损耗,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崩溃。抗战期间平均每十颗水雷即可炸成一艘造价最低为100万元的敌舰,而十颗水雷的造价只需10万元。

1937年水雷炸成炸伤日军舰船(不含商船)2艘,2000吨,1938年14艘,2.04万吨,1939年29艘,1.25万吨,1940年109艘,11.84万吨,1941年8艘,1.84万吨。42年后的数据缺乏统计资料,但也应在万吨以上。而我军一年的水雷制造的成本,仅相于一艘百吨级的小艇,这种以一换十的战场交易,大量地消耗了日军的战争资源,促进了持久抗战的胜利。

水雷战封锁了水路交通,在战略上有力缓解了危局。在长沙、常德、桂柳、枣宜昌等大型会战中水雷战配合地面作战,或迟滞日军步伐、或粉碎日军攻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上图_ 武汉长江上的日军海军水上飞机

如1938年武汉会战后,日军打通了长江中下游水路。并利用长江航运,大量调配军队和物资,扩大侵略战争。对此中国海军布雷队在城陵矶到江阴设置了三个布雷区,广泛撒雷。仅1940年1年间,三个布雷区,就投放了950多颗水雷,炸成日本军用民用船只共81艘,吨位8.8万吨,歼敌2000余人。迫使日军训令长江舰艇不得集结行驶,夜间不得在九江至芜湖段航行。

上图_ 布在长江水面上的水雷

又如1939年日军发动第一次长沙会战,海军在湘江流域布置水雷2000颗,阻断湘江水道,有利地支援了陆地作战。1941年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海军又在湘江、沅江加布水雷1000颗,切断了日军水路运输,使日军后勤困难,在短暂占领长沙后被迫后撤。

上图_ 长沙会战时的日军

又如1943年11月日军发动常德会战,企图攻占常德,威胁重庆。海军1、3布雷总队在津市、牛鼻滩布雷600颗。使得日本海军无法沿江而上配合陆军进攻,粉碎了日军进攻的攻势。使得陪都转危为安。

水雷战给敌人重大的精神压力,给我方巨大的鼓舞。日军闻雷色变,日海军大佐森充满回忆说“海军在中国打战,如遇水雷,即行爆炸,立刻就与战舰同归于尽,练要立遗属的时间都不可得”。

上图_ 日舰触水雷沉没

1943年3月17日,汪伪政府海军前次长、广州要港中将司令萨福畴,乘坐军舰协力号出巡,在广东顺德县东西马宁河面处触碰水雷沉没。萨福畴泅水逃生,为中国军队俘虏,随后被押解到重庆进行公审,并于当年9月执行死刑。一时大快人心,极大地振奋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上图_ 被水雷炸坏的日军舰艇

水雷作战重创敌舰,得到百姓的拥戴掩护,百姓为布雷队提供船只、情报,带路,抬雷,出力不小。新四军也和海军布雷队伍协同作战,新四军一支队曾掩护扫雷第二总队一大队突破日军封锁,到江边布雷,使布雷队员对我党忠勇救国、一心抗战的精神所感动。

布雷十分艰苦,执行布雷任务时,常没有船只,需要人员跳入江中,将雷推到中流。布雷常在月黑风高的夜间进行。黑夜泅渡,十分危险,常有人牺牲。而正是这种无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战胜了种种困难,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作者:大狮子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抗日战争中中国海军的战略战术》 苏小东 抗日战争研究 1996.01

〔2〕《评中国海军的抗日作战》 高晓星 军事历史研究 1990.01

〔3〕《抗日战争中的水雷战》 张百伟 航海 1987.05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处:历史大学堂

影评栏目: 影史
2022-03-21 (

(若有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如版面不完整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典藏·经典电影 V1.0 © 2021-2024
联络可致E-mail:taihu1w@163.com  关注微信公众号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
GMT+8 2024-04-27 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