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藏友交流 |
影片类型
首 页 《大进军-席卷大西南》详细剧情

大进军-席卷大西南

The Great Military March Forward:Engulf the Southw

中国  1998年出品  (145分钟)

典藏分7.3

[1998]《大进军-席卷大西南》(1888x934.国语.中字)(145m)[2756k-2.86G]

[合集/系列][中国内地][1996-1999][大进军/四部曲][古月/马绍信/卢奇/赵恒多][国语简繁中字][HDR/1080P][MKV/总大小11.64G][H264编码/无水印]


◎片名 大进军-席卷大西南 
◎译名 The Great Military March Forward:Engulf the Southwest
◎年代 1998
◎地区 中国大陆
◎类型 剧情 历史 战争
◎片长 145分钟
◎编剧 陆柱国
◎导演 杨光远
◎制片 八一电影制片厂
◎主演  傅学诚 卢奇 古月 王凤滨 高长利 刘怀正 姚聚德 杨军 彭志东 尹元章 赵恒多 徐光明 王凤滨 胡玺龙 王景文 秦昭 王慧 杨次禹 丁效宜 翁显樵 赵之 李国华 管寿义 唐高奇 陈天陆 袁志顺 孙维民 王兰武


◎简介

《大进军:席卷大西南》讲的是,1949年11月,我第二野战军在第一、第四野战军配合下,向西南地区进军。半年之内共歼灭国民党军90余万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依托西南一隅待机反攻的企图,这部影片表现的就是伟大的历史行动。

解放战争后期,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党中央、毛主席战略决策,令刘伯承(傅学诚 饰)、邓小平(卢奇 饰)率二野及四野一部,向湘鄂黔川挺进,对盘距在西南的残敌围而歼之。南下途中,邓小平向邂逅的铁路专家询问成渝铁路的建设问题,并给南下部队及时上政治教育课,贯彻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教导。刘伯承率部粉碎蒋介石(赵恒多 饰)的阴谋,巧渡乌江,活捉敌兵团司令,突破白马山防线,解放西南重镇重庆。国民党西康省主席刘文辉(杨次禹 饰)、军政长官邓锡侯(丁笑宜 饰)等高级将领纷纷通电起义,蒋介石丢失了他在大陆的最后屏障,无奈之下,逃奔台湾......


◎剧情

1949年9月,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势下,国民党政府退至最后一个据点重庆。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朱德约请刘伯承、邓小平和贺龙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研究部署、制定了“大迂回、大包围,断其后路,再打之”的解放大西南的战略实施方针。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二野主力及四野一部,以隐蔽的动作,从敌人意料不到的湘鄂黔川地域突然挺进,对敌人围而歼之。

刘、邓乘火车南下,在徐州火车站邂逅一位铁路专家,邓小平主动热诚地与他商讨如何尽快建设成渝铁路问题。解放西南的战役尚未打响,邓小平已在考虑未来的建设问题了。

刘、邓冒雨悄然人川途中,邓小平果断恰当地处理了“逃兵事件”,提升有头脑的炊事班长王铁汉为连指导员,给大家上了一堂“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当我军声东击西实施大包围时,蒋介石错误地断定“川东地形险恶,易守难攻——刘伯承一代名将,绝不会避易就难,舍近求远。” 敌宋希濂部被突然出现在川东的我军主力痛击,十余万人仓皇西逃。王铁汉献计,我军巧渡乌江,俘虏敌十四兵团司令钟彬。接着又突破了敌人护卫重庆的最后一道防线白马山。毛泽东来电建议“吸引更多的胡宗南部队到重庆聚歼之”,刘伯承经过缜密思考,认为在重庆聚歼敌人会失去最佳时机,应尽快解放重庆,减少敌人对重庆的破坏,并致电中央阐述了这一决定。我军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了山城重庆。

在周恩来副主席的关切下,在刘、邓、贺的精心安排下,国民党西康省主席刘文辉、西南军政长官邓锡侯、潘文华、云南省主席卢汉先后起义。蒋介石见大势已去,于12月10日逃往台湾。 胡宗南命第五军团李文为最高指挥,自己却乘飞机逃离成都。敌阵营大乱,几位兵团司令纷纷倒戈。我军狠狠打击了攻崃战役中顽抗的李文,迫使李文投诚,成都宣告解放。刘、邓命部队原路返回,贺龙率部下进驻成都。
1950年4月,西南战役结束了,邓小平深情送别即将去南京担任军事学院院长的刘伯承。


◎历史

1949年9月,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势下,国民党政府退据重庆。为全歼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有生力量,摧毁国民党政权,解放全中国,中央决定成立西南局。由邓小平任西南局第一书记,刘伯承、贺龙任第二、第三书记,统一指挥第二野战军主力及第一、四野战军一部,共同完成解放大西南的任务。

为将敌人歼灭于四川境内,防止其逃往滇缅边境,贺龙率一野十八兵团在川北牵制敌胡宗南集团,刘邓指挥二野主力及四野一部迂回至湘鄂川黔地域向敌宋希濂兵团发起全线攻击,迅速突破敌防线,攻占了贵阳。蒋介石急忙命宋希濂、胡宗南压缩防线,守卫重庆。我军乘胜出击前进,利用就便器材渡过乌江,攻占白马山,生俘敌十四兵团司令钟彬,胜利占领山城重庆。重庆解放后,刘邓挥师向成都靠拢,贺龙也率部向川北疾进,以完成对成都的合围。我军向敌人实施军事打击的同时,也向敌方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在党中央、周恩来副主席的亲自关心和刘邓的精心安排策动下,国民党西康省主席刘文辉,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云南省主席卢汉先后率部起义。

宋希濂残部经半月的狼奔豕突,逃窜至川南峨边一带,被我歼灭,宋希濂被活捉。胡宗南未免被歼,经蒋介石批准,派第五兵团司令李文为总指挥,率部突围。敌人集中七个军的兵力向我邛崃守军发动集团式轮番进攻,我指战员英勇阻击敌人,为大部队展开赢得了宝贵时间。我主力部队在刘邓指挥下,将敌人分割包围,李文突围无望,后退无路,只得率部放下武器,向我投诚。蒋介石看到大势已去,于12月10日逃往台湾。我军胜利进入成都,国民党在西南的最后一座城市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刘、邓、贺指挥60万人马仅用了两个月时间,横扫云、贵、川、康四省之敌,歼敌90万,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建都重庆,固守西南和卷土重来的最后梦想,为人民解放战争谱写了辉煌壮丽的篇章。


◎人物分析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战争影片,《大进军·席卷大西南》必然要塑造好历史人物,但是它面临一个特殊问题。

在《大进军》这一系列片中,有3部影片是以刘邓为主角的,即《大转折》、《扬子江大战》和这部《席卷大西南》。这就要求影片的创作者既要刻画出真实的历史人物,又要表现出富有自己创作个性的“这一个”,塑造出有性格魅力的艺术形象。西南战场上的刘邓,已不同于“千里挺进大别山”风餐露宿时的刘邓,也不同于淮海战役时以60万去吃80万这锅“夹生饭”时的刘邓。这时敌人已是强弩之末,战争的态势已有定论,所以说《席卷大西南》中的“刘邓”应该比《大转折》中轻松,比《大决战》时更潇洒,他们在部署战役、指挥战斗时更多了几分主动性。如果说,《大转折》中的刘邓是在生与死的漩涡中抗争,《淮海战役》时的刘邓是在胜与败的棋盘上用兵,那么,这一次他们更多的是在大钢琴上弹奏胜利的凯歌,在军事指挥上更加游刃有余,同时,他们政治家的风采也得以有机会展示。影片设计了邓小平与铁路专家的一段戏,从中引出了成渝铁路建设这样的主题,充分表现了邓小平作为政治家的目光和胆识。

《席卷大西南》中刘邓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他们一个是33年前、一个是29年前从这里走出四川,踏上革命征程的。如今打回老家,自然是感慨万分,平添了许多乡情和对往事的追思。还有两人并肩战斗13年,今天终于要在这里分手,这种浓浓的战友情谊也是十分珍贵的。影片对于这些特别的情感都给予了充分的表现。尤为感人的是两人最后分别的画面:在重庆烟雾迷离的码头上,两个人久久握别,刘伯承最后送给邓小平一张自己年轻时的照片,让人产生许多联想,使人感到这两个人的伟大友谊。

除了刘伯承、邓小平、贺龙,影片还塑造了一批我军基层指挥员的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各有特点。这里我还想谈谈影片对于敌人的刻画。西南之战因为敌军起义多,所以《席卷大西南》的人物表上,敌方将领的人数也比较多。影片在处理起义这一事件时,注重了共性中的个性,注意挖掘事件所蕴含的内在戏剧因素,在有限的时空中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些人物如一串串珠子,穿起了整个故事链条,充分展现出四川军阀在面对历史的变革时的众生相。比如两个“刘邓”的人物设置,就意味深长。共产党中的刘伯承、邓小平人人皆知,而国民党中的刘文辉、邓锡侯亦不是一般的角色。在表现国民党中“刘邓”起义的戏中,非常形象地刻画出二人的性格。


◎影片特点

《席卷大西南》是一部恢宏浩大、史诗性、纪实性的历史战争巨片。本片沿着解放大西南的历史轨迹,生动地表现了毛泽东、朱德、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卓越军事才能,展示了刘伯承、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革命精神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讴歌了人民军队英勇顽强和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本片的许多历史事件发生在四川地区,加之拍摄的场景大都在川内,因此对四川观众更具有亲切感和教育意义。


◎影片背后

《席卷大西南》是一部具有纪实性的战争历史故事片。鉴于解放大西南战役的特点,我们的影片不打算表现战役的全过程,只截取了战役最重要的阶段———从开国大典前夕刘伯承、邓小平、贺龙接受任务起,到成都解放的入城式止。我们虽然也正面表现了争夺白马山 、剑门关攻坚战和成都外围的邛崃之战等几场战斗,但处理上不那么“实”。我们将镜头的焦点对准了“人” ,刻画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刻画艺术虚构的人物典型 。也就是说,作为一部历史故事片,在处理史实和历史人物关系上,我们不是重笔写“史”,而是刻意写“人”,凭借历史背景刻画人。如果说,在影片《大决战· 辽沈战役》中,我们走的是“人”“史”兼顾,而探索 一条“人”与“史”并重的路子,那么,我们在本片中则是要以“人”“史”兼顾,而侧重于“人”的构思来 结构全片。

围绕全片的主线———西南战役的演进,演绎出共产党为一方,国民党为另一方的两条线。我方又有刘、邓、贺这条线(主要的)和部队基层连队那条线;敌方则上有蒋介石的动作线,下有胡宗南、宋希濂两条线。此外,还有国民党军起义和我党地下工作等副线。

历史的事实正是如此,在解放西南的战役中,刘邓对战役的指挥左右着战争的演进,因此,刘邓这条线实际上就成了主线,这就使我们必将以重笔刻画刘邓这两位历史人物。

我们选定的重庆打渔湾外景:一块接一块的巨石,稳稳地卧在长江的江边,后面宽宽的缓坡上去,就是山城重庆。我设想这是“晨曲”和“尾声”的环境。“晨曲”是重庆解放不久,刘邓难得悠闲地漫步江边,唤起了他们对往事的回忆:邓小平2 9 年前从这里去法国勤工俭学,刘伯承3 3 年前离开重庆,在反袁战斗中失去右眼……在这里,“环境”已经和人物融为一体,而且 可以说,“环境”就是人物情绪的一部分了。有了这场戏的积累,到“尾声”刘邓分离前惜别时,再将他们安排到这个场景中,重游故地,“环境”本身就充满了“ 惜别”之情。

我们抓住地域的、季节的特征,运用光、色、画面构图、镜头运动等手段,竭力表现出西南地区的阴冷、寒气,连绵的阴雨,弥漫的大雾,阴沉的天,泥泞的地,潮湿,霉气……听觉造型是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片采用同期声、立体声。尽管同期声立体声的制作,尤其是战争片的同期声立体声的制作,难度很大,但我们仍然认为这个创作追求是必要的。这是因为,真实的生活空间本来就是立体的,立体声制作才能更好地营造银幕空间的逼真感。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听懂领袖的语言,全片人物对话用普通话,不用方言。


◎影片评价

影片《大进军--席卷大西南》“第四代导演”杨光远的代表作,拍摄这部影片时,杨导已经是一位67岁的老人,谈到创作感受,他说:“解放战争的影片已拍摄过多部,要出新、创新,必须另辟蹊径。这部影片就是采取‘人’与‘史’并重的创作路子,把战役进程的叙事推向后景,将镜头的焦点对准‘人’。影片以生动的细节、逼真的历史氛围刻画了邓小平等在大进军中人物形象。”该片以借战争思考历史、借战争思考人性为主要特点,并未展示太多的战争场面,而是在沉重、深刻的氛围里,充分展现了邓小平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雄才大略和崇高品格。


◎获奖记录

该片获得了第1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剧本、评委会特别奖;1997年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优秀导演奖和优秀电影技术奖。

如版面不完整 请使用浏览器的<极速模式> 或选择【手机版】在手机上阅读

典藏·经典电影 V1.0 © 2021-2024
联络可致E-mail:taihu1w@163.com  关注微信公众号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
GMT+8 2024-05-18 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