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主 |
| |||||||
[1934][美]《一夜风流》(2960x2160.国英双语.中英字)(105m)[30600k-22.4G]
美国 喜剧 BD-4K 一夜风流[HDR/杜比视界双版本][国英多音轨/简繁英字幕].1934.2160p.UHD.BluRay.x265.10bit.DV.DTS-HD.MA.2.0.2Audio-SONYHD 22.45GB
◎译名 一夜风流
◎片名 It Happened One Night
◎又名 Night Bus / Es geschah in einer Nacht
◎年代 1934
◎地区 美国
◎类型 喜剧 / 爱情
◎片长 105分钟
◎导演 弗兰克·卡普拉 Frank Capra
◎编剧 罗伯特·里斯金 Robert Riskin / 塞缪尔·霍普金斯·亚当斯 Samuel Hopkins Adams
◎主演 克拉克·盖博 Clark Gable
克劳黛·考尔白 Claudette Colbert
沃尔特·康诺利 Walter Connolly
罗斯科·卡恩茨 Roscoe Karns
詹姆森·托马斯 Jameson Thomas
艾伦·海尔 Alan Hale
亚瑟·霍伊特 Arthur Hoyt
布朗什·弗雷德里克 Blanche Friderici
查尔斯·C·威尔逊 Charles C. Wilson
艾玛·坦西 Emma Tansey
克莱尔·麦克道尔 Claire McDowell
Mickey Daniels Mickey Daniels
沃德·邦德 Ward Bond
多洛雷斯·富勒 Dolores Fuller
◎简介
埃伦·安德鲁斯(克劳黛·考尔白 饰)与飞行员金·韦斯特利(詹姆森·托马斯 饰)的婚事遭到了富豪父亲(沃尔特·康诺利 饰)的极力反对。被困在游艇上的埃伦绝食无效,竟跳海逃走去找金。心急如焚的父亲派出侦探对女儿围追堵截,不料聪明的埃伦托人(艾玛·坦西 饰)在侦探眼皮底下买了去纽约的长途车票。旅行计划很完美,可是不谙世事的埃伦不仅行李被偷,还落下车票,错过了班车。而捡到车票的前记者彼得·沃恩(克拉克·盖博 饰)为了把票还给埃伦,选择留在车站等待。失去财富的埃伦与失去工作的彼得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关于影片
《一夜风流》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浪漫喜剧的奠基之作,更是奥斯卡历史上的 “破纪录者”—— 它是首部包揽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 五大核心奖项的电影(该纪录直至 1975 年《飞越疯人院》才被复刻)。这部以 “公路邂逅” 为核心的轻喜剧,用轻松幽默的笔触消解阶级差异,至今仍是浪漫喜剧类型的 “教科书级范本”。
剧情梗概:一场“身份倒置”的公路浪漫
影片以“逃亡与相遇”为起点,以“误会与和解”为转折,用短短一夜的旅途,编织了一段跨越阶级的爱情童话,核心是“落魄者的骄傲”与“富家女的觉醒”的碰撞。
核心人物与故事主线
艾莉·安德鲁斯(Claudette Colbert 饰):美国航运大亨的独女,娇纵却渴望自由。因父亲反对她与浮夸的飞行员金·韦斯特利结婚,愤而从迈阿密的游艇上跳海逃跑,计划前往纽约与未婚夫汇合,却在途中因钱财丢失陷入窘境。
彼得·沃恩(Clark Gable 饰):失业的新闻记者,毒舌却善良,因得罪主编被报社开除,正乘坐巴士前往纽约寻找新工作。在巴士上偶遇狼狈的艾莉,识破其富家女身份后,提出“帮她到纽约,换独家新闻”的交易,两人就此开启了一段啼笑皆非的公路同行。
关键情节与经典桥段
影片的喜剧张力与情感递进,完全通过“旅途细节”展开,多个场景成为影史经典
巴士初遇:艾莉不习惯巴士的颠簸与嘈杂,被其他乘客排挤,彼得看似冷漠地帮她解围(比如用报纸帮她挡雨),两人初次交锋充满“阶级对立”的火花——艾莉嫌彼得粗俗,彼得讽艾莉娇生惯养。
“ Walls of Jericho ”的约定:因资金紧张,两人被迫同住一间乡村旅馆。彼得用毯子在房间中间拉了一道“隔墙”,戏称其为“耶利哥之墙”(源自《圣经》中隔绝外界的城墙),承诺“互不侵犯”,既体现了他的绅士底线,也为后续情感升温埋下伏笔。
搭车手势之争:两人在公路上拦不到车,艾莉自信地用“富家女式挥手”示意,却无人理会;彼得则漫不经心地翘起二郎腿,露出脚踝(当时男性露脚踝是随性的象征),立刻有司机停车。这段情节用幽默消解了“阶级优越感”,也让艾莉第一次意识到“金钱之外的生存智慧”。
情感觉醒与误会:旅途中,艾莉逐渐被彼得的正直与烟火气吸引(比如他帮她煮咖啡、修鞋子),彼得也发现艾莉娇纵外表下的纯真;但当两人抵达纽约前,艾莉的父亲派人找到他们,彼得误以为艾莉只是“利用自己逃家”,愤怒地离开并拒绝了大亨的“封口费”。
结局:“城墙倒塌”:艾莉在与飞行员的婚礼上幡然醒悟,逃婚去找彼得;同时,彼得的报社因他写的“富家女逃亡记”爆火,不仅恢复职位还获得加薪。最终,两人在旅馆重逢,“耶利哥之墙”被主动推倒,象征阶级隔阂的消失,爱情圆满落幕。
主题内核:浪漫之外的“阶级反思”
影片并非单纯的“王子与灰姑娘”反向叙事,而是暗含对1930年代美国社会的温柔批判:
消解阶级偏见:艾莉从“鄙视底层生活”到“享受粗茶淡饭”,彼得从“嘲讽富人矫情”到“看见艾莉的真诚”,两人的转变证明“人性的本质与财富无关”;
大萧条时期的精神慰藉:1934年正值经济大萧条,影片中“普通人的快乐”(巴士上的合唱、旅馆的热咖啡)远比“豪门的奢华”更动人,为观众提供了“平凡即幸福”的情感出口。
《一夜风流》的伟大,不在于“技术革新”或“宏大叙事”,而在于它用“小而美”的故事,触及了“人性与尊严”的永恒主题。它的奥斯卡“大满贯”,不仅是对一部电影的认可,更是对“普通人故事价值”的肯定——即使在动荡的时代,即使没有奢华的布景,一段真诚的爱情、一份坚守的尊严,依然能打动人心。如今80多年过去,当观众再看艾莉与彼得在旅馆推倒“耶利哥之墙”的瞬间,依然会为这份“跨越阶级的真爱”心动,这便是经典的力量。
◎幕后制作:一部 “不被看好” 的逆袭之作
《一夜风流》的诞生充满 “意外”—— 制作公司是当时的 “二流厂牌”,主演是 “临时拼凑”,上映初期票房遇冷,最终却逆袭成经典,堪称好莱坞 “黑马传奇” 的开端。
制作背景:哥伦比亚的 “赌局”
公司困境与导演坚持:1930 年代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远不如米高梅、派拉蒙等巨头,为求突破,老板哈里・科恩(Harry Cohn)赌上资源,支持导演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拍摄这部 “小成本公路片”。卡普拉当时已凭《一日贵妇》崭露头角,他坚信 “普通人的故事更有力量”,力排众议改编了杂志连载小说《Night Bus》。
演员选择的波折:
男主角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当时是米高梅的签约演员,因与老板路易斯・梅耶闹矛盾,被 “发配” 到哥伦比亚拍这部 “小片子”,盖博起初极不情愿,甚至戏称 “这是我职业生涯最糟的决定”;
女主角克劳黛・考尔白(Claudette Colbert):原本拒绝出演,认为 “公路片太掉价”,哥伦比亚最终以 “双倍片酬 + 只拍 4 周” 的条件说服她,考尔白甚至在拍摄结束后对朋友说 “这部片肯定没人看”。
拍摄细节:“粗糙” 中的真实感
实景拍摄打破传统:1930 年代好莱坞电影多在摄影棚内拍摄,而《一夜风流》大量采用 “实景拍摄”—— 巴士行驶的公路、乡村旅馆、纽约街头,均为真实场景,这种 “纪录片式的粗糙感” 让观众倍感亲切,也奠定了 “公路片” 的实景拍摄传统。
即兴创作的喜剧火花:盖博与考尔白的对手戏充满即兴发挥:比如彼得用毯子搭 “耶利哥之墙” 时的调侃,艾莉学彼得搭车手势的笨拙,均是演员现场磨合的结果;盖博因嫌 “穿衬衫打领带太束缚”,主动提出 “只穿背心拍戏”,这一细节让彼得的 “随性人设” 更立体,甚至引发当时美国男性 “不穿衬衫” 的潮流。
低成本的 “妥协”:影片制作成本仅32 万美元(同期大片成本多超百万),为节省开支,剧组没有搭建豪华布景,甚至用 “画着窗户的背景板” 替代真实房间;考尔白的戏服多是她自己的私人衣物,却意外贴合 “富家女低调逃亡” 的设定。
上映反响:从 “冷遇” 到 “现象级”
初期遇冷:1934 年 2 月上映后,首周票房仅 10 万美元,哥伦比亚老板科恩一度想紧急撤档;但随着口碑发酵(观众被 “反套路的浪漫” 打动),票房逐渐攀升,最终北美票房达1000 万美元,成为 1934 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评论界反转:起初《纽约时报》等媒体仅给 “中评”,认为 “剧情俗套”;但随着影片走红,评论风向转变,《综艺》杂志称其 “用幽默撕开了阶级的伪装,是年度最温暖的电影”。
◎奥斯卡获奖情况:改写历史的“大满贯”
1935年2月27日,第7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一夜风流》创造了影史纪录——首次包揽五大核心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这一纪录保持了41年,直至1975年《飞越疯人院》才被复刻,至今也仅有3部电影(含《沉默的羔羊》)达成此成就。
获奖与提名名单
奖项类别 获奖/提名情况
最佳影片(Outstanding Picture) 获奖 击败《埃及艳后》《瘦子》等大制作影片
最佳导演(Best Director) 弗兰克·卡普拉(获奖) 卡普拉的首个奥斯卡导演奖,奠定其“平民导演”地位
最佳改编剧本(Best Adapted Screenplay) 罗伯特·里斯金(Robert Riskin,获奖) | 剧本因“对话犀利、情节紧凑”获全票认可
最佳男主角(Best Actor) 克拉克·盖博(获奖) 盖博因“打破硬汉形象,演绎毒舌暖男”获奖
最佳女主角(Best Actress) 克劳黛·考尔白(获奖) 考尔白未出席颁奖礼,因她坚信自己不会获奖
最佳剪辑(Best Film Editing) 吉恩·哈夫利(Gene Havlick,提名) 虽未获奖,但剪辑节奏获高度评价
获奖原因:为何能“横扫”奥斯卡?
在1930年代奥斯卡更偏爱“史诗片”(如《乱世春秋》)和“剧情片”的背景下,《一夜风流》作为一部喜剧片能横扫奖项,核心原因有三:
类型突破:喜剧首次获“最佳影片”:此前奥斯卡认为“喜剧是娱乐,无艺术价值”,而《一夜风流》证明“喜剧也能有深度”——它用幽默包裹阶级反思,既让观众发笑,又引发共鸣,打破了“严肃题材才配获奖”的偏见;
情感共鸣:契合时代需求:1935年大萧条尚未结束,观众厌倦了“豪门悲剧”或“战争残酷”,《一夜风流》中“普通人的爱情与尊严”(彼得拒绝大亨的钱、艾莉选择真爱而非财富),恰是当时社会最需要的“精神解药”,评委也认可其“社会价值”;
艺术完美:剧本、表演、导演的“三位一体”:
剧本:罗伯特·里斯金的台词“金句密集”(如彼得的“我不是绅士,但我懂尊重”),情节无冗余,每段戏都服务于“人物成长”或“情感升温”;
表演:盖博与考尔白的“反套路CP”化学反应极强,没有“夸张的舞台剧表演”,而是用自然的眼神、动作传递情感(如艾莉看彼得煮咖啡时的温柔目光);
导演:卡普拉的“平民视角”让影片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平视”的镜头展现两人的互动,让观众感觉“这对情侣就像身边人”。
获奖影响:重塑好莱坞格局
哥伦比亚“逆袭”:凭借这部影片,哥伦比亚从“二流厂牌”跃升为好莱坞主流公司,老板科恩感叹“这一部片,救了整个公司”;
演员生涯转折:盖博彻底摆脱“硬汉花瓶”标签,成为“能文能武”的全能巨星;考尔白也从“二线女演员”跻身“奥斯卡影后”行列,此后接到《茶花女》等经典剧本;
类型片标杆:《一夜风流》确立了“浪漫喜剧”的核心公式——“身份反差的CP+公路/旅途背景+阶级和解主题”,影响了后世《罗马假日》(公主与记者)、《西雅图夜未眠》(跨地域寻爱)等无数经典浪漫喜剧;
奥斯卡传统:此后奥斯卡开始重视“类型片的艺术价值”,喜剧、悬疑等类型片也能获得核心奖项提名,打破了“史诗片垄断”的局面。
精彩片花
2025-09-30(2025-09-30更新)-
#1楼
|
![]() 游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