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
| |||||||
[二战][1980][法]《最后一班地铁》(1808x1080.国法双语.中字)(132m)[8799k-8.12G]
[国英多音轨] 【百度网盘】【蓝光修复版】【最后一班地铁.The.Last.Metro.1980】【上译经典/国法三语】
◎译名 最后一班地铁
◎片名 Le dernier métro
◎又名 最后地下铁 / The Last Metro
◎年代 1980
◎地区 法国
◎类型 剧情/爱情
◎片长 132分钟
◎导演 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ois Truffaut
◎主演 凯瑟琳·德纳芙 Catherine Deneuve
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
Jean Poiret
Andréa Ferréol
Marcel Berbert
◎简介
《最后一班地铁》是由弗朗索瓦·特吕弗执导,凯瑟琳·德纳芙,杰拉尔·德帕迪约,保利特·达波斯特等联袂主演的一部爱情片。影片于1980年9月17日在法国上映。
影片背景为二战中德国占领下的巴黎,剧作家、导演兼剧院管理人的犹太人卢卡斯·斯坦纳(海因茨·本南特 Heinz Bennent 饰)被妻子玛丽安·斯坦纳(凯撒琳·丹尼芙 Catherine Deneuve 饰)藏入蒙马特剧院地下室,伺机逃往非占领区。身为演员的玛丽安不得不肩负起剧院管理人的事宜,雇佣了男演员伯纳德·格兰戈(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 饰)排练卢卡斯的新话剧。随着德军战线的扩大,卢卡斯的出逃一步步成为幻影,只好靠地下室的采暖管道来听每日的彩排,暗中进行指导……
◎剧情
1942年冬天,德军占领下的巴黎,法国人的生活陷入前所未有艰难与混乱之中,从占领区到自由区只有地铁可以通行,因此赶上最后一班地铁成了法国人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过,法国人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剧院看戏,而且虽然是战时,剧院的生意倒依旧很好,甚至有很多因为官方预订票位太多而被挡在门外的人。当然,占领方和法奸对戏剧内容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他们更希望上演反对犹太人的戏剧。
领导蒙玛特剧院的犹太艺术家吕卡斯·斯达奈为了逃避纳粹的迫害谎称自己已经逃出法国,其实藏身于剧院地窖,准备偷渡到自由区再逃到西班牙去。剧院由他的妻子,原来是法国著名电影演员的后从夫进入戏剧界的玛丽恩主持,晚上,她偷偷的到地窖里和丈夫厮守。为了把戏演下去,剧院正在排演一部叫做《失踪》(据说是北欧艺术家的作品)的戏剧,原来在“大闺阁”剧院演出的演员贝尔纳·格朗热应聘成为了戏中的男主角。他身材高大,为人正直,幽默、好冲动,并很多情。其实,他还与地下抵抗组织有联系,甚至他将剧院的录音机改装后“借”给他在地下抵抗组织的同伴,装上炸药去进行刺杀。
这个时候,德军向自由区推进的消息使吕卡斯的逃亡计划化为了泡影。无奈之下他们将地窖改装成卧室,准备迎接漫长的甚至可能是无希望的等待。不过,吕卡斯也终于找到了一种解脱方式,他通过在通往舞台的暖气管道上开一个孔,可以在地下听到排练的情况并在晚上将改进的意见交给妻子。而她的妻子玛丽恩除了排练之外,还要通过才能平平但外界关系复杂的副导演杰恩鲁应付当局的戏剧检查,特别是有一个投靠德军的法奸艺评家达西先生,总是针对蒙玛特剧院的“犹太气息”进行挑衅。
另外,朴实的剧院值守西蒙爱上了法奸玛尔亭,虽然他可以通过她搞到战时紧缺的肉。扮演女仆的娜婷对自己的未来颇有野心,期待着一次薪水更高,更能够迅速功成名就的机会。而剧院聘用的化妆师阿丽斯被发觉和娜亭有同性恋倾向。
玛丽恩想尽了办法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使剧院能够生存下去,在排练中,玛丽恩与格朗热饰演一对恋人,玛丽恩的坚韧能干吸引着格朗热,而格朗热的正直、才华、热情与活力也在马丽恩的心中激起了波澜。然而他虽然多情,似乎对化妆师、娜亭、甚至玛尔亭都充满了兴趣,却对自己真正所爱的人玛丽恩不敢表白。藏在地下的吕卡斯因为对戏剧的兴趣似乎忘却了自己深处窘境,通过倾听,他不但一步步引导戏剧走向成功,而且也发现了格朗热的艺术才华。玛丽恩则在应付外面世界的困难的同时,同时应付着内心对情人的爱和对戏剧过分认真甚至有些挑剔的丈夫。
格朗热不断与反抗组织的人接头,同时他总是毫不避讳的展现他心里的爱国热情。达西终于从一个被捕的蛇头那里找到了吕卡斯的护照,他知道吕卡斯没有离开法国,在不断追捕这个犹太人的同时,他还渐渐收买副导演杰恩鲁,企图彻底搞垮剧院。
戏剧终于演出成功了,玛丽恩激动的吻了格朗热,而当她冒险离开众人到地窖告诉他这个喜讯的时候,得到的却是迷失在艺术中,认为演出仍有很多不足的丈夫挑剔的批评,他甚至作了笔记,要求她留下来和他共同探讨。玛丽恩知道这不可能,她回到地上的世界,继续周旋在各色人群之中。达西写出了评论,用恶意的语言抨击这部戏剧,在剧院同仁在小酒馆聚会的晚上,达西准备用另一家薪水优厚的剧院的邀请来拉拢格朗热,却被格朗热拖着要求他向玛丽恩道歉,最后扔到了街上。玛丽恩知道格朗热的做法会毁掉剧院,她生气的向格朗热声明,除了演戏,他们再没有任何关系。演出在继续进行,格朗热又一次去教堂与伙伴接头,他的伙伴却被盖世太保逮捕了。
《失踪》再一次上演,幕间却有两个盖世太保闯进来要搜查地窖。玛丽恩得到格朗热的帮助,将吕卡斯藏了起来,险险避过检查。事情过去后,在地窖里,吕卡斯问格朗热:“你爱他,她也爱你,是吗?”格朗热觉得是该离开的时候了,他向玛丽恩说要加入主战派。玛丽恩怀着复杂的心情在情急之下打了格朗热一巴掌。然而在他收拾行装准备离开的那一天,她来到化妆室,两个人久久隐藏在心底的激情终于爆发出来……
战争结束了,达西被迫流亡、杰恩鲁因为关系网太复杂而被捕、娜亭声名大盛,化妆师阿丽继续在她身边工作。法国人仍然蜂拥向剧院观看戏剧表演……玛丽恩来到医院,看望受伤的格朗热,两个人激动的谈着话,似乎格朗热要永远的和她决裂,而玛丽恩则依依不舍……帷幕拉开,原来这是一场戏剧,蒙玛特剧院继续上演着戏剧,而在舞台上,玛丽恩一手拉着曾在地窖里困了800多天的丈夫,一手拉着情人,向观众谢幕。
◎译制
《最后一班地铁》热拉尔·德帕迪约、凯瑟琳·德纳芙 DVD(上译)
片名:Le Dernier métro
译名:最后一班地铁、最后地下铁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主演:热拉尔·德帕迪约、凯瑟琳·德纳芙、亨兹·贝尼特、让·波莱特、让-路易斯·理查德、莫里斯·里奇
地区:法国
出品:法国高蒙影片公司
上映:1980年09月17日
配置:法二区+三区字幕+上译国语配音
片长:2小时06分08秒
音频:法语DD2.0/上译国语DD2.0
字幕:英/法/中
译制:上海电影译制厂
翻译:徐志仁
导演:胡庆汉
主配:戴学庐、曹雷、杨晓、尚华、盖文源、于鼎
◎关于影片:
关于法国巴黎在二战沦陷时期的电影并不多,拍得精彩的更是少见,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特吕弗在1980年拍摄的《最后一班地铁》是其中的佼佼者。全片拍得华丽动人,摄影布景追求唯美的怀旧风格,而两男一女间的感情戏,更是有特吕弗当年的名作《祖与占》的影子,女主角凯瑟琳·德纳芙(《八美千娇》)在丈夫和演员班纳间徘徊,直到影片最后一幕,特吕弗巧妙地采用了戏中戏的方法,令观众仍分不清剧中人真正的想法,留下了一个韵味无穷的结局。
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曾破记录地获法国恺撒奖最佳影片、男主角、女主角、摄影、导演、剪辑、配乐、制作设计、音响、剧本十项大奖(仅最佳男女配角提名人未获奖),并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当然,也有影评人抨击这是特吕弗向商业的妥协之作,但无论如何,即使是最激烈的影评家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真正有魅力的电影。影片在演员、布景、摄影、灯光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充分展现了特吕弗作为老电影大师的智慧和才华。
◎获奖情况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 (1981)
最佳外语片(提名)
本片获法国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弗朗科依斯·特吕弗)、最佳剧本、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最佳男主角(杰拉尔·德帕迪约)、最佳女主角(凯撒琳·丹尼芙)、最佳音乐、最佳舞台设计和最佳声音十项大奖,并提名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幕后花絮
本片是舞台版的《日以继夜》,以戏中戏的方式描写战争、人性、爱情,戏剧性丰富,演员的表现也有吸引力。虽然不是导演的最佳作品,但仍具有相当高的水准,获十项法国凯撒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影片评价
题记:艺术只是生活的麻醉剂,而生活仍在痛苦中继续。
1980年,曾经是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旗手的特吕弗拍出了自己在本土票房最成功的一部电影——《最后一班地铁》。因其在电影语汇上的完美展示,和演员无懈可击的表演,而一举夺得了当年法国电影恺撒奖的11项大奖。其中包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重要奖项。这是特吕弗的倒数第二部电影,真可谓是大师的一次完美的谢幕。
特吕弗把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了沦陷的法国,在一个危机重重的剧院里展开。剧院的经理吕卡斯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藏在剧院的地窖,等待时机成熟时逃往国外,然后在那里重新开始自己的艺术事业。可是德军占领了北部自由区的消息使他的计划变成了泡影。他的妻子玛丽恩掌管着剧院,在各色人等——丈夫、情人、投靠纳粹者和德国人之间周旋。抵抗组织成员贝尔纳通过应聘成为话剧《失踪》一剧的男主角。在和合作演戏的过程中他爱上了玛丽恩。在地下百无聊赖的吕卡斯敲开了暖气管道,听着舞台上的动静指挥着戏剧的排练。剧场始终不能保持宁静,种种社会上的矛盾开始牵扯到剧院里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创作。在贝尔纳的帮助下吕卡斯逃过了纳粹的搜查。在重重的阻挠下,《失踪》终于演出了,并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几年过去了,巴黎光复。吕卡斯重新回到了地上,继续指导话剧。玛丽恩也在吕卡斯和贝尔纳之间做出了艰难的选择。在影片的结尾,蒙玛特剧院上继续上演着叫好的话剧。台上,玛丽恩一手拉着自己的丈夫,一手拉着自己的合作者——情人,将这两个极具象征性的符号高高举起。
这部电影已经看不到特吕弗当年的风格了,大部分镜头全在摄影棚内完成,狭窄的空间,中近景的推拉,明亮的布光。影片就像一部室内剧。没有了早年《400下》的自由和灵性,但却多了几分老练和完整,有一种信手拈来的感觉。特吕弗用这部电影告诉世界,他不仅可以拍出飘逸的《400下》,也可以有《最后一班地铁》的经典叙事。
特吕弗在这部电影里对政治的态度相当模糊,他没有将什么反犹主义、地下军等政治意象拿来逐一点评。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这部电影里的巴黎是“是个小孩子眼睛中的巴黎”。但是电影里却有处处体现出了政治——这里的政治指的是政治对电影中的人物的生活的影响,而不是具体的意识形态。特吕弗同时又在这部电影中设问和思考——艺术是不是逃避现实的理由?艺术家是否该面对世俗的纷争?像最后一班地铁,那是从沦陷区到自由区的唯一出路。所有的剧场工作人员都要乘坐着最后的一班地铁才能回家。而艺术,是不是情感的最后一班地铁呢?是不是情感的唯一的释放点呢?
吕卡斯是一个很纯粹的艺术家,他对纳粹的仇恨仅仅是因为战争使他暂时无法从事艺术工作,而对纳粹的反犹主义却丝毫没有兴趣。他蜷缩于地下,于是艺术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但是他不知道没有现实意义的艺术、不反映饥饿、死亡、痛苦的艺术不会成为灵魂的净化剂,他只是个悲伤哀怨的个体旁观者。玛丽恩比她的丈夫要更为现实,她为了活下去,只好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舞台,在那里她又一次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和最后的归宿。贝尔纳则是现实(政治)和艺术的综合体,一方面他是地下抵抗组织的成员,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演技高超的话剧演员。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他选择了现实,用我们的话来讲这叫“以积极的态度入世”。玛丽恩在这种冲突下选择了走在老路上,以不变应万变。其实电影中的所有人都在找自己的出路,包括那个做戏服的犹太小女孩也是这样。艺术只是生活的麻醉剂,而生活仍在痛苦中继续。最后玛丽恩同时举起了丈夫——艺术和情人——现实的手,表现了特吕弗崇高的艺术理念和人文思想。
戏剧仍在上演,但是电影却拉下了帷幕。特吕弗这部晚年的代表作,用最辉煌的手势对戈达尔对他不讲政治的指责做出了强势的回答。这辉煌的答辩无愧于大师晚年最完美的一次谢幕。
精彩片花
2015-10-21(2022-07-24更新)-
#1楼
|
游客 |
|